123456789101112 |
- ["问:过硫酸钾消解法测定水中磷,具体步骤有哪些?", "答:过硫酸钾消解法测定水中磷,具体步骤如下:\n①吸取25.0ml 混匀水样(必要时,酌情少取水样,并加水至25ml, 使含磷量不超过 30μg)于 5 0ml 具塞刻度管中,加过硫酸钾溶液4ml, 加塞后管口包一小块纱布并用线扎紧, 以免加热时玻璃塞冲出。将具塞刻度管放在大烧杯中,置于高压蒸汽消毒器或压力锅中加 热,待锅内压力达1.1kg/cm² (相应温度为120℃)时,调节电炉温度使保持此压力30min 后,停止加热,待压力表指针降至零后,取出放冷。如溶液混浊,则用滤纸过滤,洗涤后 定容。\n②试剂空白和标准溶液系列也经同样的消解操作。\n③显色:向比色管中加入1ml10% 抗坏血酸溶液,混匀。30s 后 加 2ml钼酸盐溶液充 分混匀,放置15min。\n④测量:用10mm 或 3 0mm 比色皿,于700nm 波长处,以零浓度溶液为参比,测量吸 光度。减去空白试验的吸光度,并 从校准曲线上查出含磷量。\n⑤计算:\n\\text{总磷}(\\mathbb{P},\\mathrm{mg/L})=\\frac mV\n式中: m—— 由校准曲线查得的磷量(μg);\nV——水样体积 (ml)。"]
- ["问:过硫酸钾消解法测总磷的具体步骤", "答:过硫酸钾消解法测定水中磷,具体步骤如下:\n①吸取25.0ml 混匀水样(必要时,酌情少取水样,并加水至25ml, 使含磷量不超过 30μg)于 5 0ml 具塞刻度管中,加过硫酸钾溶液4ml, 加塞后管口包一小块纱布并用线扎紧, 以免加热时玻璃塞冲出。将具塞刻度管放在大烧杯中,置于高压蒸汽消毒器或压力锅中加 热,待锅内压力达1.1kg/cm² (相应温度为120℃)时,调节电炉温度使保持此压力30min 后,停止加热,待压力表指针降至零后,取出放冷。如溶液混浊,则用滤纸过滤,洗涤后 定容。\n②试剂空白和标准溶液系列也经同样的消解操作。\n③显色:向比色管中加入1ml10% 抗坏血酸溶液,混匀。30s 后 加 2ml钼酸盐溶液充 分混匀,放置15min。\n④测量:用10mm 或 3 0mm 比色皿,于700nm 波长处,以零浓度溶液为参比,测量吸 光度。减去空白试验的吸光度,并 从校准曲线上查出含磷量。\n⑤计算:\n\\text{总磷}(\\mathbb{P},\\mathrm{mg/L})=\\frac mV\n式中: m—— 由校准曲线查得的磷量(μg);\nV——水样体积 (ml)。"]
- ["问:采用钼锑抗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磷,具体的操作步骤是什么?", "答:采用钼锑抗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磷,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n(1)校准曲线的绘制\n取数支50ml 具塞比色管,分别加入磷酸盐标准使用液0、0.50、1.00、3.00、5.00、10.0、 15.0ml, 加水至50ml。\n①显色:向比色管中加入1ml10% 抗坏血酸溶液,混匀。30s 后 加 2ml钼酸盐溶液充 分混匀,放置15min。\n②测量:用10mm 或 3 0mm 比色皿,于700nm 波长处,以零浓度溶液为参比,测量吸 光度。\n(2)样品测定\n分取适量经滤膜过滤或消解的水样(使含磷量不超过30μg) 加入50ml 比色管中,用 水稀释至标线。以下按绘制校准曲线的步骤进行显色和测量。减去空白试验的吸光度,并 从校准曲线上查出含磷量。\n计算:\n\\text{磷酸盐}(\\mathbb{P},\\mathrm{mg/L})=\\frac mV\n式中: m—— 由校准曲线查得的磷量(μg);\nV——水样体积 (ml)。"]
- ["问:测溶解性磷,具体操作步骤是什么?", "答:采用钼锑抗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磷,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n(1)校准曲线的绘制\n取数支50ml 具塞比色管,分别加入磷酸盐标准使用液0、0.50、1.00、3.00、5.00、10.0、 15.0ml, 加水至50ml。\n①显色:向比色管中加入1ml10% 抗坏血酸溶液,混匀。30s 后 加 2ml钼酸盐溶液充 分混匀,放置15min。\n②测量:用10mm 或 3 0mm 比色皿,于700nm 波长处,以零浓度溶液为参比,测量吸 光度。\n(2)样品测定\n分取适量经滤膜过滤或消解的水样(使含磷量不超过30μg) 加入50ml 比色管中,用 水稀释至标线。以下按绘制校准曲线的步骤进行显色和测量。减去空白试验的吸光度,并 从校准曲线上查出含磷量。\n计算:\n\\text{磷酸盐}(\\mathbb{P},\\mathrm{mg/L})=\\frac mV\n式中: m—— 由校准曲线查得的磷量(μg);\nV——水样体积 (ml)。"]
- ["问:哪些物质可以作为微生物的碳源?", "答:微生物的碳源广泛多样,包括从基本的无机形式到复杂的有机分子。这些碳源可以分为两大类:\n1.无机碳化合物:\n简单无机形式:如二氧化碳(CO₂)和碳酸盐(如{\\mathrm{CO}_{3}}^{2-}),少数微生物能通过光合作用或特殊的代谢途径利用这些形式的碳作为能源。\n2.有机碳化合物:\n①糖类:如葡萄糖、果糖、蔗糖等,是微生物最常用的碳源,因为它们易于吸收并参与生物体内的能量代谢。\n②脂肪和脂肪酸:作为良好的能量存储物质,也是某些微生物的碳源。\n③氨基酸和简单蛋白质:是微生物生长和合成自身物质的基础。\n④酸类:如丙酮酸、柠檬酸,这些小分子参与代谢过程。\n⑤多糖:如淀粉、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一些微生物能降解这些碳源。\n⑥果胶和木质素:存在于植物组织中,特定微生物能分解它们。\n⑦醇、醛、烷烃类:各种有机化合物,根据微生物种类,可能作为次要碳源。\n⑧芳香族化合物:如酚、萘、菲和蒽等,具有一定的毒性,但某些微生物能利用它们。\n⑨氰化物:如氰化钾、氰氢酸和丙烯腈,虽然有毒,但在特定条件下可被某些微生物代谢。\n值得注意的是,每种微生物对其碳源的需求和适应能力不同,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微生物的特性和环境条件来选择合适的碳源。这在废水处理、生物质转化和微生物发酵等领域尤为重要。"]
- ["问:如何计算初沉池的停留时间?", "答:计算初沉池停留时间(HRT)的公式为:\n\\[ \\text{HRT} = \\frac{V}{Q} \\]\n其中:\n- HRT 是停留时间(小时,h)\n- V 是初沉池的有效容积(立方米,m³)\n- Q 是污水流量(立方米每小时,m³/h)\n计算步骤:\n1. 确定初沉池的有效容积 \\( V \\):\n- 使用池的几何尺寸计算: \\( V = L \\times W \\times D \\)\n- 其中 \\( L \\) 是池的长度(米,m),\\( W \\) 是宽度(米,m),\\( D \\) 是平均水深(米,m)\n2. 确定污水流量 \\( Q \\):\n- 根据处理系统的设计流量或实际操作数据获取污水流量\n3. 代入公式计算 HRT:\n\\[ \\text{HRT} = \\frac{V}{Q} \\]\n例如,若初沉池的有效容积为 2000 立方米,污水流量为 500 立方米每小时,则停留时间为:\n\\[ \\text{HRT} = \\frac{2000}{500} = 4 \\, \\text{小时} \\]"]
- ["问:初沉池中的水力负荷率如何确定?", "答:确定初沉池中的水力负荷率通常需要遵循以下步骤:\n1. 确定设计流量(Q):根据处理系统的设计需求和预期处理量来确定。\n2. 计算初沉池的表面积(A):根据设计流量和所需水力停留时间(HRT)计算初沉池的表面积。\n\\[ A = \\frac{Q}{HRT} \\]\n3. **根据初沉池的实际尺寸确定水力负荷率:将初沉池的设计流量除以实际表面积来确定水力负荷率。"]
- ["问:什么是动物病毒的空斑试验?", "答:动物病毒的空斑试验是一种通过单层细胞培养病毒并观察空斑形成的方法。空斑是指原代或传代单层细胞被病毒感染后,细胞被病毒蚀空形成的空斑,每个空斑代表一个病毒。通过计数空斑单位(PFU)可以得知单位体积中含有的病毒数。\\eta_{_{\\mathrm{PFU}}}=\\frac{n\\text{ 瓶内空斑平均数}\\times\\text{病毒稀释度}}{\\text{每瓶的病毒接种量( m}\\mathrm{L})}"]
- ["问:古生硫酸盐还原菌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古生硫酸盐还原菌(Thermophilic sulfate-reducing bacteria, TSRB),是一种特殊的微生物群体,它们在地球极端环境下的生命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下是其主要特征的详细描述:\n1.形态与结构:这些细菌通常呈不规则类球形,属于革兰氏阴性菌(G⁻菌),其细胞壁由复杂且独特的糖蛋白亚单位构成,这赋予了它们特定的物理特性。\n2.生理适应性:古生硫酸盐还原菌展现出极致的嗜热性,其最适生长温度高达83℃,这使得它们能在海底热液喷口等高温环境中生存,这些地方是它们自然的生态位。\n3.代谢类型:作为严格的厌氧菌,TSRB依赖无氧条件进行能量生成,它们利用硫化物作为最终电子受体,进行硫的氧化还原反应。\n4.生化特征:它们的独特之处在于具有甲烷合成能力,具体表现为拥有产甲烷辅酶F₄₂₀和甲烷蝶呤等关键酶系。这些分子参与将有机物质转化为甲烷的过程,这是它们在特定环境中能量获取的一种方式。\n5.电子供体和还原过程:TSRB的代谢途径广泛,能利用多种电子供体,如氢气(H₂)、乳酸或葡萄糖。它们特别地,能够还原硫酸根离子({\\mathrm{SO}_{4}}^{2-})、硫代硫酸盐({\\mathrm{S}_{2}\\mathrm{O}_{3}}^{2-})以及硫代硫酸盐为硫化物,这是它们名字中“硫酸盐还原”的来源。\n总的来说,古生硫酸盐还原菌是一种高度适应极端环境并参与硫循环的关键微生物,其生物学特性和代谢机制对于理解深海生态系统及地质化学过程至关重要。"]
- ["问:多聚磷酸盐颗粒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 "答:多聚磷酸盐颗粒(polyphosphate granules),通常简称为迁回体(volutin granules),是一种在许多生物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细胞内结构。其独特的组成包括:\n1.核心多聚偏磷酸 (Polyphosphate): 这是多聚磷酸盐颗粒的主要组成部分,由多个磷酸基团通过酯键紧密连接而成的线性高分子。化学式可以表示为 (PO₄)n,其中n代表重复单元的数量。\n2.核糖核酸 (Ribonucleic Acid, RNA): 尽管在一些研究中RNA可能与多聚磷酸盐有交互作用,但并非直接构成成分,但它们在细胞代谢过程中可能扮演着传递信息的角色。\n3.蛋白质: 多聚磷酸盐颗粒常常包含特定类型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有助于稳定颗粒结构,或者参与磷酸盐的调控和释放。它们可能包括磷酸酶、转运蛋白等。\n4.脂质: 颗粒表面可能存在脂质双层,这有助于保护颗粒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并可能影响颗粒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n5.阳离子 (\\mathrm{Mg}^{2+}) 或其他金属离子: 金属离子如镁(\\mathrm{Mg}^{2+})对于维持多聚磷酸盐颗粒的稳定性和功能至关重要,它们参与磷酸盐的储存和调节。\n总的来说,多聚磷酸盐颗粒作为一个复杂的生物分子集合体,它的存在不仅是磷酸盐储备库,还参与了细胞的能量管理和代谢调控过程。了解其成分及其相互作用对于解析细胞生理和病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 ["问:硫粒(sulfur granule)是如何形成的?", "答:硫粒(Sulfur granules)的形成是一个微生物过程,主要涉及特定种类的细菌,如贝日阿托氏菌属(Beggiatoa)、发硫菌属(Desulfovibrio)、紫硫螺旋菌属(Thiobacillus)以及绿菌属(Chlorobi)。这些细菌在环境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们利用硫化氢(H₂S)作为能源来进行生存活动。这个过程的核心反应是通过氧化还原作用,即细菌将H₂S转化为硫酸根离子({\\mathrm{SO}_{4}}^{2-}),这是一个氧化反应,其化学方程式大致可以表示为:\n[ \\text{H}_2\\text{S} + \\text{O}_2 \\rightarrow \\text{SO}_4^{2-} + \\text{H}_2\\text{O} ]\n当这些细菌面临营养匮乏的情况时,它们会选择氧化体内的硫粒来获取额外的能量。这个过程不仅维持了细菌的生存,还生成了可见的硫粒,它们因其强烈的折射特性,在光学显微镜下显示出独特的形态。这种现象对于地质学家、环境科学家以及微生物学家来说,是研究地球化学循环和极端环境生物多样性的宝贵线索。\n总的来说,硫粒的形成是一个微生物代谢策略,它展示了生物如何适应并利用环境中的硫化物资源,同时也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一个微妙且重要的过程。"]
- ["问:酶的专一性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酶的专一性,作为生物催化剂的核心特性,可分为两大基本类别,以确保其高效且特异性地催化特定化学反应:\n1.结构专一性(Substrate Specificity):这是酶对其底物选择的关键依据。它主要包括两种形式:\n①绝对专一性:酶对于底物的识别极其严格,仅能与一种特定的分子结构完全匹配,如蛋白酶仅作用于蛋白质底物。\n②相对专一性:酶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能作用于一组结构相似但并非完全相同的底物,这为生物体内多种化学过程提供了灵活性。\n2.立体异构专一性(Stereochemical Specificity):当底物存在立体异构现象,即分子的同一化学键上有两个或多个可能的三维排列时,酶表现出专一性地结合其中一个构象:\n①旋光异构专一性:例如,在氨基酸代谢中,L-氨基酸氧化醇化反应(\\mathrm{L-}\\text{氨基酸+H}_2\\mathrm{O+O}_2\\xrightarrow{\\mathrm{L-}\\text{氨基酸氧化醇}} \\alpha \\mathrm{-}\\text{酮酸+NH}_3\\mathrm{+H}_2\\mathrm{O}_2),酶只催化L-型氨基酸转化为相应的α-酮酸。\n②几何异构专一性:涉及到的是分子的手性中心,酶可能仅作用于一个手性碳原子上的特定手性化合物。\n这些专一性原理确保了细胞内生化途径的精确执行,是生命活动复杂网络中的重要支柱。通过理解这些机制,科学家们得以设计和利用酶工程技术来优化生物转化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