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 |
- ["问:SO₂ 催 化 氧 化 动 力 学 方 程", "答:SO₂ 的催化转化反应为:\\mathrm{SO}_2+\\frac120_2\\Longleftarrow\\mathrm{SO}_3;若不考虑逆反应,其反应速率可表示为:r_{\\mathrm{SO}_{3}}=\\frac{\\mathrm{d}c_{\\mathrm{SO}_{3}}}{\\mathrm{d}t}=kc_{\\mathrm{SO}_{2}}^{l}c_{0_{2}}^{m}c_{\\mathrm{SO}_{3}}^{n}式中:c_{SO_2}、Co₂\\c_{SO_3}——SO₂、O₂、SO₃的浓度,对于不同催化剂,幂指数l、m、n为不 同的数值,目前SO₂ 催化转化一般都采用钒催化剂,由实验测得:l=0.8,m=1,n=-0.8 。 依此,生成 SO₃ 的反应速率动力学方程式可写成:r_{\\mathrm{SO}_{3}}=kc_{\\mathrm{O}_{2}}\\Big(\\frac{c_{\\mathrm{SO}_{2}}}{c_{\\mathrm{SO}_{3}}}\\Big)^{0.8}当反应达到中后期,转化率较高,离平衡较近时,逆反应速率增大,对总反应 速率的影响较大,此时逆反应的影响必须考虑。实 验结果说明,SO₃ 生成速率并非取决于气体中SO₃ 的含量,而取决于SO₂ 的瞬时 浓度c_{SO_2}与平衡浓度c_{SO_2}^*之差,即将(c_{SO_2}-c_{SO_2})替换式上式中c_{SO_2},则得到 考虑逆反应在内的反映实际情况的近似动力学方程式为:r_{\\mathrm{SO}_{3}}=\\frac{\\mathrm{d}c_{\\mathrm{SO}_{3}}}{\\mathrm{d}t}=kc_{0_{2}}\\bigg(\\frac{c_{\\mathrm{SO}_{2}}-c_{\\mathrm{SO}_{2}}^{*}}{c_{\\mathrm{SO}_{3}}}\\bigg)^{0.8}在计算催化剂体积时,通常用以转化率(或反应率)x 表示的动力学方程式,设 So₂ 的转化率为x,SO₂ 和 O₂ 在原始气体中的含量为a、b,则有c_{SO_3}=ax,dc_{SO_3}=\nadx,c_{SO_2}=a-ax,c_{SO_2}=a-ax*,C_{O_2}=b-0.5ax; 将这些浓度和转化率的关系代\n入上式整理后得:\\frac{\\mathrm{d}x}{\\mathrm{d}t}=\\frac ka\\left(\\frac{x^*-x}x\\right)^{0.8}\\left(b-\\frac{ax}2\\right)\n式中:x*—— 平衡转化率。\n若将接触时间t改用标准状况下接触时间t₀ 表示,则上式变为:\\frac{\\mathrm{d}x}{\\mathrm{d}t}=\\frac ka\\left(\\frac{x^*-x}x\\right)^{0.8}\\left(b-\\frac{ax}2\\right)\\frac{273p}T", "问:以上介绍的是“幂数型”的经验动力学方程式,幂数型动力学方程式简单, 计算处理方便,与实验和生产的数据比较一致,但不能清晰地反映出反应机理的 情况,这是它的缺点。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气固催化反应有不同的动力学方 程,就是同一反应,文献上报道的动力学方程式也可能有很大不同。这一方面是 由于动力学实验的难度比较大,精确度有限;另一方面,对于同一套数据,往往可 有多个方程式都能同样近似地表达;最后,还由于催化剂制备过程中某些差异, 即使配方完全相同,活性也有差别,所以数据也会不一样。因此,与均相反应的 情况不同,固态催化剂的动力学方程式不能盲目采用文献资料,而应自己实测。 催化剂制备上有改变时,则需另测。如果没有机理上的变化,那么只要修正方程 式中的参数就可以了。"]
- ["问:脱硫剂的再生", "答:一 级再生:在1100℃以上时:\\mathrm{CaSO}_4+\\mathrm{CO}\\longrightarrow\\mathrm{CaO}+\\mathrm{CO}_2+\\mathrm{SO}_2;\\mathrm{CaSO}_4+\\mathrm{H}_2\\longrightarrow\\mathrm{CaO}+\\mathrm{H}_2\\mathrm{O}+\\mathrm{SO}_2\n二级再生:在870~930℃范围内时:\\mathrm{CaSO}_4+4\\mathrm{CO}\\longrightarrow\\mathrm{CaS}+4\\mathrm{CO}_2;\\mathrm{CaSO}_4+4\\mathrm{H}_2\\longrightarrow\\mathrm{CaS}+4\\mathrm{H}_2\\mathrm{O}\n在540~700℃范围内时:\\mathrm{CaS}+\\mathrm{H}_2\\mathrm{O}+\\mathrm{CO}_2\\xrightarrow[]{}\\mathrm{CaCO}_3+\\mathrm{H}_2\\mathrm{S}\n若脱硫剂再生时生成了CaS, 可根据以下反应使 CaS 发生分解反应:CaS+2O_{2}\\longrightarrow CaSO_{4};\\mathrm{CaS}+\\frac{3}{2}\\mathrm{O}_{2}\\xrightarrow{}\\mathrm{CaO}+\\mathrm{SO}_{2}因 为CaSO_4的分解反应是在还原性气氛中进行的,所以若考虑要消除 CaS 的影响,意味着在再生塔内需具备还原与氧化两种气氛。", "问:一级再生法易于实现再生回收,因而目前正在开展多方面的研究。针对一 级再生法的研究包括:提高再生塔出口处 SO₂ 的浓度;在更高温度下进行再生以 防 止 CaS 的生成;防止灰分高温烧结。 一旦生成 CaS, 再生反应将迟钝缓慢,使脱硫剂丧失活性。"]
- ["问:石灰石和石灰法湿法烟气脱硫的反应机理", "答:气相中SO₂首先溶解于水,并 在水中发生解离反应。SO₂( 气 ) +H₂O→SO₂( 液 ) +H₂O\nSO₂( 液 ) +H₂O→H₂SO₃ →H^++HSO₃→2H^++SO_3\n对于石灰系统,CaO首先进行水合反应生成 Ca(OH)₂, 然后生成的Ca(OH)₂ 发生解离:\nCaO+H₂O→Ca(OH)₂Ca(OH)₂→Ca^{2+}+2OH\n解离出来的OH-和 H₂SO₃ 解离产生的 H^+, 可使SO₂的溶解和Ca(OH)₂ 的 解离不断进行。由解离反应产生的Ca^{2+}与溶液中的SO_3^{2-}和 HSO₃^-结合生成\nCaSO₃:\nCa^{2+}+SO_3^{2-}+0.5H₂O-→CaSO₃·0.5H₂O;Ca^{2+}+HSO_3^-+2H₂O→CaSO₃·2H₂O+H^+\nH^++OH^-→H₂O;一般在脱硫塔底部设浆液循环池,并通入空气将生成的亚硫酸钙氧化为硫 酸钙:\n2CaSO₃·0.5H₂O+O₂+3H₂O→2CaSO₄·2H₂O\n对于石灰石系统,由于CaCO₃ 溶解度很低,因而要使CaCO₃ 解离出Ca^{2+}必须 有H^+存在,即:\nH^++CaCO₃→Ca^{2+}+HCO₃\nH^++HCO_3→H₂CO₃\nH₂CO₃ →CO₂+H₂O\n其中生成的CO₂被烟气带走,解离出的Ca^{2+}与溶液中的 SO_3^{2-}和 HSO_3^-发生类 似石灰系统的反应生成 CaSO₃。", "问:石灰石系统中最关键的反应是Ca²+的形成,因为 SO₂正是通过Ca²+与 HSO₃ -反应而得以从溶液中除去的。这一关键步骤也突出了石灰石系统和石灰 系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区别:石灰石系统中,Ca²+的产生与 H+浓度和 CaCO₃的 存在有关;而在石灰系统中,Ca²+的产生仅与氧化钙的存在有关。因此,为了保 证液相有足够的Ca²+浓度,石灰石系统在运行时,其pH 较石灰系统的低,石灰 石系统的最佳操作pH 为5.8~6.2,石灰系统约为8。"]
- ["问:氧化镁湿法烟气脱硫技术(SO₂ 吸收)", "答:SO₂吸收装置一般采用喷淋塔,由高速气体雾化吸收液,液气比一般为2.7~5.4 L/m^3。\n吸收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为:\nMgO+H₂O→Mg(OH)₂\nMg(OH)₂+SO₂+5H₂O→MgSO₃·6H₂O↓\nMgSO₃+SO₂+H₂O—→Mg(HSO₃)₂↓\nMg(HSO₃)₂+Mg(OH)₂+10H₂O→2MgSO₃·6H₂O↓\n为了保证上述第四个反应完成,MgO 过量5%是必要的。另外,也会产生部 分 MgSO₄:\n2Mg(HSO₃)₂+O₂+12H₂O→2MgSO₄·7H₂O↓+2SO₂\n2MgSO₃+O₂+14H₂O—→2MgSO₄·7H₂O↓", "问:研究表明,吸收塔中形成的硫酸镁大部分由过剩空气氧化亚硫酸镁所致。 由于硫酸镁的热分解温度高于亚硫酸镁,为节省再生煅烧花费的能量,同时提高 氧化镁品质,需要添加抑制剂抑制亚硫酸镁的氧化。煅烧温度一般控制在933~1143 K 。严格控制焙烧温度是重要的。当焙烧 温度在1473K 以上时,会发生MgO烧硬;当焙烧温度超过1873 K, 会导致MgO 烧结。烧硬或烧结的 MgO 不能再用于烟气脱硫系统。"]
- ["问:热 力 型NO_x 形 成 的 动 力 学 — — 泽 利 多 维 奇(Zeldovich) 模型", "答:现在广泛 采用的基本模式起源于泽利多维奇及其合作者的工作。根据他们的自由基链机理, 一旦氧原子形成,将有下述主要反应发生:0_2+M →2O +M ;O+N₂→NO+N;N+O₂ →NO+O虽然氧原子能够由氧分子分解产生,但氮分子并不能分解产生氮原子。氮 原子主要由反应O+N₂→NO+N产生。与氮原子比较,由O₂分解能够产生较多的氧原 子,其原因在于这两种分解过程的平衡常数随温度的变化不同。应当指出O₂ 分解的平衡常数是非常小的,即使在火焰区温度下,氧原子浓 度也非常低;N₂分解的平衡常数更小,氮原子浓度实际上可以忽略。应用化学 动力学基本理论,根据反应O+N₂→NO+N形成 NO 的净速率为:\\frac{\\mathrm d[\\mathrm NO]}{\\mathrm dt}=k_4[\\mathrm O][\\mathrm N_2]-k_{-4}[\\mathrm NO][\\mathrm N]\n式中:k₄ 和 k-4反应O+N₂→NO+N的正、逆反应速率常数;考虑反应O+N₂→NO+N和反 应N+O₂ →NO+O_2生成 NO 的总速率为:\\frac{\\text{d}\\left[\\text{NO}\\right]}{\\text{d}t}=k_4\\left[\\text{O}\\right]\\left[\\text{N}_2\\right]-k_{-4}\\left[\\text{NO}\\right]\\left[\\text{N}\\right]+k_5\\left[\\text{N}\\right]\\left[\\text{O}_2\\right]-k_{-5}\\left[\\text{O}\\right]\\left[\\text{NO}\\right]下一步是用其他变量表示方程式右端的一些量。首先假定氮原子以稳定的浓度存在。这在普通燃烧过程中是可以满足的。 根据O+N₂→NO+N和反 应N+O₂ →NO+O,:\\frac{\\mathrm{d}\\left[N\\right]}{\\mathrm{d}t}=k_4\\left[\\mathrm{O}\\right]\\left[\\mathrm{N}_2\\right]-k_{-4}\\left[\\mathrm{N}\\mathrm{O}\\right]\\left[\\mathrm{N}\\right]+k_{-5}\\left[\\mathrm{O}\\right]\\left[\\mathrm{N}\\mathrm{O}\\right]-k_5\\left[\\mathrm{N}\\right]\\left[\\mathrm{O}_2\\right]\n在稳定状态下\\frac{\\mathrm{d}\\left[N\\right]}{\\mathrm{d}t}=0,因此:\\left.\\left[\\begin{array}{c}\\mathbf{N}\\end{array}\\right.\\right]_{\\text{^^^^7a33^^^^6001}}=\\frac{k_4\\left[\\begin{array}{c}\\mathbf{O}\\end{array}\\right]\\left[\\begin{array}{c}\\mathbf{N}_2\\end{array}\\right]+k_{-5}\\left[\\begin{array}{c}\\mathbf{NO}\\end{array}\\right]\\left[\\mathbf{O}{}\\right]}{k_{-4}\\left[\\begin{array}{c}\\mathbf{NO}\\end{array}\\right]+k_5\\left[\\begin{array}{c}\\mathbf{O}_2\\end{array}\\right]}将上述结果代入式\\frac{\\text{d}\\left[\\text{NO}\\right]}{\\text{d}t}=k_4\\left[\\text{O}\\right]\\left[\\text{N}_2\\right]-k_{-4}\\left[\\text{NO}\\right]\\left[\\text{N}\\right]+k_5\\left[\\text{N}\\right]\\left[\\text{O}_2\\right]-k_{-5}\\left[\\text{O}\\right]\\left[\\text{NO}\\right],变换后得到:\\frac{\\mathrm{d}\\left[\\mathrm{NO}\\right]}{\\mathrm{d}t}=2\\left[\\mathrm{O}\\right]\\frac{k_{4}\\left[\\mathrm{N}_{2}\\right]-\\left(k_{-4}k_{-5}\\left[\\mathrm{NO}\\right]^{2}/k_{5}\\left[\\mathrm{O}_{2}\\right]\\right)}{1+\\left(k_{-4}\\left[\\mathrm{NO}\\right]/k_{5}\\left[0_{2}\\right]\\right)}假如反应O+N₂→NO+N和反 应N+O₂ →NO+O_2的平衡常数分别是K4 和 K5, 那么:K_4K_5=\\left(\\frac{k_{4}}{k_{-4}}\\right)\\left(k_5/k_{-5}\\right)=\\frac{\\left[\\mathrm{NO}\\right]^{2}}{\\left[\\mathrm{N}_{2}\\right]\\left[\\mathrm{O}_{2}\\right]}=K_{_{p,N0}}\n式中:K_p,No ——下述反应的平衡常数:N₂+O₂→2NO当然K,x₀的值是精确可知的,将式K_4K_5=\\left(\\frac{k_{4}}{k_{-4}}\\right)\\left(k_5/k_{-5}\\right)=\\frac{\\left[\\mathrm{NO}\\right]^{2}}{\\left[\\mathrm{N}_{2}\\right]\\left[\\mathrm{O}_{2}\\right]}=K_{_{p,N0}}代入式\\frac{\\mathrm{d}\\left[\\mathrm{NO}\\right]}{\\mathrm{d}t}=2\\left[\\mathrm{O}\\right]\\frac{k_{4}\\left[\\mathrm{N}_{2}\\right]-\\left(k_{-4}k_{-5}\\left[\\mathrm{NO}\\right]^{2}/k_{5}\\left[\\mathrm{O}_{2}\\right]\\right)}{1+\\left(k_{-4}\\left[\\mathrm{NO}\\right]/k_{5}\\left[0_{2}\\right]\\right)},则:\\frac{\\mathrm{d}\\left[\\mathbf{N}\\mathbf{O}\\right]}{\\mathrm{d}t}=\\frac{2k_4\\left[\\mathbf{O}\\right]\\left[\\mathbf{N}_2\\right]\\left\\lbrace\\mathbf{1}-\\left.(\\left[\\mathbf{NO}\\right]^2/\\mathbf{K}_{p,N0}\\cdot\\left[\\mathbf{N}_2\\right]\\left[\\mathbf{O}_2\\right])\\right\\rbrace\\right.}{1+\\left(k_{-4}\\left[\\mathbf{NO}\\right]/k_5\\left[\\mathbf{O}_2\\right]\\right)}这是燃烧过程由空气中氮形成 NO 速率方程式的一种可能的表达形式。在任何时间t 所 形 成NO 的量可以通过上式积分式求得。通常假定氮 气浓度等于给定温度下的平衡值。此外,通常假定氧原子浓度等于下述反应在 热烟气中的平衡值[O]e :\\frac12O_2\\xrightarrow{}O火焰温度越高且燃料气越贫时,这个假定与实际情况符合得越好。[0]e的值可\n由平衡常数K_{p,O} 。求得,因此:\\begin{aligned}K_{_{p},O} & =\\frac{\\left[O\\right.]_{e}\\left(\\begin{array}{c}RT\\end{array}\\right)^{1/2}}{\\left\\lbrack O_2{}\\right]_{e}^{1/2}}\\end{aligned}或者\\left[\\mathbf{O}\\right]_{\\mathrm{e}}=\\frac{\\left[\\mathbf{O}_2\\right]_{\\mathrm{e}}^{1/2}K_{p,O}}{\\left(\\mathbf{R}T\\right)^{1/2}}上式右端每个量的值通常都是已知的。运用上面3式可以写为:\\frac{\\mathrm{d}Y}{\\mathrm{d}t}=\\frac{M\\left(1-Y^{2}\\right)}{2\\left(1+CY\\right)}式中:M=\\frac{4k_{4}K_{p,0}\\left[\\mathbf{N}_{2}\\right]^{1/2}}{\\left(RT\\right)^{1/2}\\left(K_{p,N\\mathbf{0}}\\right)^{1/2}};C=\\frac{k_{_{-4}}(K_{_{p,NO}})^{^{1/2}\\left[\\mathbf{N}_2\\right]^{1/2}}}{k_{_5}\\left[O_{_2}\\right]^{^{1/2}}};Y=\\left[\\text{NO}\\right]/\\left[\\text{NO}\\right]_{\\mathrm{e}}假设后燃烧区为常温区,那么上式就可以直接积分,其结果是:(1-Y)^{C+1}(1+Y)^{C-1}=\\exp(-Mt)这个方程式用参数C 和M 关 联 了NO 的形成分数(Y) 与时间t 之间的关系。参 数M 可以写为:M=\\frac{4k_4K_{p,O}\\cdot p^{1/2}}{RTK_{p,\\mathrm{NO}}}根据k₄ 和 K_p 的实验数据,估算出M 值,结果为:M=5.7\\times10^{15}T^{-1}p^{1/2}\\cdot\\exp(\\frac{-58400}T)\n式中:M 的单位为s^{-1},p的单位为101325 Pa;T 的单位为K。", "问:可以看出压力对M 的影响是弱的,而温度的影响却很强,它不仅影响在t 时 NO 的生成总量,也影响 NO 的生成速率。\n总压为101325 Pa 时 ,M 随温度 T的变化如下:\nT/K 1800 2000 2200 2400 2500\nM/s^{-1} 0.0244 0.56 7.27 60.9 154\n基于这一模式,对于实际的燃烧温度,M 值约在0.1~100s^{-1}的范围内时可 能是最重要的。C 值的影响较小,它的值变化于0~1之间。对于上面讨论的M 和 C 值范围,首 先应当注意的是,对于给定的 M 值 ,C 对 [NO]/[NO]_e 几乎没有影响。然而 M (或者T) 的影响是显著的。当温度为2200~2400K 时,在不到0.1s 的时间内 可能生成大量的 NO, 只有当温度显著低于2000K 时,0.1s 内生成的NO 量才 是较低的。这种趋势对于固定燃烧源,诸如火电厂等是特别重要的。在这些情 况下,烟气流速相当小,流体元在高温的后燃烧区停留时间相对较长(可能在数 秒范围内)。图中每条曲线的斜率是在所处条件下NO 生成速率的度量。在同 一时间t, 不同温度(或M 值)下的 NO 生成速率有显著差别。数据表明,当温度变化大约200 K时, 的变化约为一个数量级。对于t=\n10^{-1}s,M 为0. 1s^{-1} 、1s^{-1}、10s^{-1}的情况,这种变化趋势也是成立的。为防止 NO浓度过高,必须控制反应速率尽可能低,这就需要火焰区的温度适当降低。在高温下(>2000 K),NO 浓度向 平衡水平的迅速积累是显然的。此外,在后火焰区内氮气与氧气体积的比值 还取决于空气过剩系数。\n若保持NO浓度低于100×10^{-6},当C=1 时,从图9-2能够得到不同温度 下达到给定NO 浓度所需要的时间:\nT/K 2230 2040 1890\nt/ms 4 70 1000\n由此可以看出当温度从2230K 降低到1890 K 时,停留时间可以增加250倍, 才能保证 NO 浓度超过100×10^{-6} 。因此,欲减少 NO 生成量,控制后燃烧过程的温度及时间是极端重要的。\n应当指出上述数据是半定量的,它们基于下述主要假设:\n(1)反应O+N₂→NO+N和反 应N+O₂ →NO+O,是控制 NO 形成的基本步骤。 (2)后火焰区的温度保持不变。\n(3)混合气的初始组成为N₂与O₂ 的体积比=40:1。以上讨论的是简化的模型,泽利多维奇机理的比较复杂的模型包括了更多\n反应,例如:\nN+OH →NO+H\n简化的泽利多维奇模型的精度对于预测高温火焰中 NO, 的形成是令人满 意的。", "答:当C=1 和t=10-²s 时 值dY/dt的值", "问:|M/s-1| T/K | \\frac{dY}{dt}/s^{-1} |\n| :--: | :--: | :--: |\n| 1 | 2040 | 0.498 |\n| 10 | 2230 | 4.76 |\n| 100 | 2450 | 30.25 |"]
- ["问: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 脱硝法是什么?", "答:在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 脱硝工艺中,尿素或氨基化合物注入烟气 作为还原剂将 NO_x还原为N₂ 。 因为需要较高的反应温度(930~1090℃),还原 剂通常注进炉膛或者紧靠炉膛出口的烟道。主要的化学反应为:\n4NH₃+6NO→5N₂+6H₂O ;可能的竞争反应包括4NH₃+5O₂→4NO+6H₂O 和4NH₃+3O₂→2N₂+6H₂O 还原剂必须注入最佳 温度区,以确保反应4NH₃+6NO→5N₂+6H₂O占主导;如果温度超过1100℃,4NH₃+5O₂→4NO+6H₂O 和4NH₃+3O₂→2N₂+6H₂O 将变得重要;如果温度低于所希望的区间,残留氨量将会增加,导致 前面讨论的问题发生。基于尿素为还原剂的 SNCR 系统,尿素的水溶液在炉膛的上部注入,总反应 可表示为:CO(NH₂)₂+2NO+0.5O₂→2N₂+CO₂+2H₂O ", "问:上述方程式表明,1 mol 的尿素可以还原2 mol 的 NO_x但实际运行时尿素的 注入量控制其与NO的摩尔比在1.0以上,多余的尿素假定降解为氮、氨和二氧 化碳。\n商业化的 SNCR 系统的还原剂应用率一般只有20%~60%。这导致 SNCR 的还原剂使用量比 SCR多得多(一般为SCR 的3~4倍)。\n工业运行的数据表明,SNCR 工艺的NO 还原率较低,通常在30%~60%的 范围。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的数据库资料也给出类似结果,SNCR 的效率介于 15%至66%之间,在较小容量的锅炉(例如78 MW 或76 MW) 上,脱硝率可达60%以上,对于容量较大的锅炉(例如500 MW的锅炉) ,SNCR的脱硝率仅有 30%。较大的锅炉使用SNCR 时脱硝率往往较低,原因可能是炉中的反应物难 以达到均匀。锅炉的运行负荷也对SNCR 的脱硝率产生影响,这主要是锅炉负 荷影响了烟气温度及烟气在炉膛的停留时间。\nSNCR 的一个优势是易于安装。 一个典型的电厂 SNCR 系统可以在八周内 完成安装。"]
- ["问:固定贮罐呼吸损耗的经验计算公式", "答:L_{\\mathrm{B}}=0.191\\times M\\times\\left[p/(100910-p)\\right]^{0.68}\\times D^{1.73}$$ \\times $$H^{0.51}\\times\\Delta T^{0.45}\\ \\times $$C\\times\\mathrm{KC}\n式中:L——固定贮罐的呼吸排放量,kg/ 年;\nM—— 贮罐内蒸气的相对分子质量;\np——在大量液体状态下,真实的蒸气压,Pa;\nD——贮罐直径,m;\nH——平均蒸气空间高度,m;\n△T——一天之内的平均温度差,℃;\nC—— 用于小直径贮罐的调节因子,直径在0~9 m 之间的罐体,C=1- 0.0123(D-9)², 罐 径 大 于 9m时 ,C=1;\nKC——产品因子,原油取 KC =0.65,其他有机液体取1.0。", "问:据此估算,10000m² 原油贮罐,在温差10℃,罐体利用率95%的情况下,静止贮存的呼吸损失量约为5.0 t/ 年。"]
- ["问:VOCs 燃 烧 转 化 原 理 ", "答:燃烧反应是放热的化学反应,可用普通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来表示,例如\\mathbf{C}_{8}\\mathbf{H}_{17}+12.25\\mathbf{O}_{2}\\xrightarrow{}8\\mathbf{C}\\mathbf{O}_{2}+8.5\\mathbf{H}_{2}\\mathbf{O}+Q;\\mathcal{C}_6\\mathcal{H}_6+7.5\\mathcal{O}_2\\xrightarrow{}6\\mathcal{C}\\mathcal{O}_2+3\\mathcal{H}_2\\mathcal{O}+Q;\\mathrm{H}_2\\mathrm{S}+1.5\\mathrm{O}_2\\longrightarrow{}{SO}_2+\\mathrm{H}_2\\mathrm{O}+Q式中:Q—— 反应时放出的热量,J。", "问:每摩尔燃料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称为燃烧热,单位为 kJ/mol。 热化学反应方程式是进行物料衡算、热量衡算及设计燃 烧装置的依据。"]
- ["问:部分有机物的热氧化参数(基于一级反应)", "答:| VOCs | A/s^{-1}| E/(kcal·mol^{-1}) | k/s^{-1}(538℃) | k/s^{-1}(649℃) | k/s^{-1}(760℃) | \n| :--: | :--: | :--: | :--: | :--: | :--: | \n| 丙烯醛 | 3.30×10^{10} | 35.9 | 6.99258 | 102.37 | 841.47 | \n| 丙烯腈 | 2.13×10^{12} | 52.1 | 0.01946 | 0.96 | 20.34 | \n| 丙醇 | 1.75×10^{6} | 21.4 | 2.99528 | 14.83 | 52.07 | \n| 氯丙烷 | 3.89×10^{7} | 29.1 | 0.56034 | 4.93 | 27.21 | \n| 苯 | 7.43×10^{21} | 95.9 | 0.00011 | 0.14 | 38.59 | \n| 1-丁烯 | 3.74×10^{14} | 58.2 | 0.07760 | 6.02 | 183.05 | \n| 氯苯 | 1.34×10^{17}| 76.6 | 0.00031 | 0.09 | 8.41 | \n| 环己胺 | 5.13x10^{12}| 47.6 | 0.76467 | 26.84 | 438.42 | \n| 1,2-二氯乙烷 | 4.82x10^{11} | 45.6 | 0.24851 | 7.51 | 109.11 | \n| 乙烷 | 5.65×10^{14}| 63.6 | 0.00411 | 0.48 | 19.93 | \n| 乙醇 | 5.37×10^{11} | 48.1 | 0.05869 | 2.14 | 35.97 | \n| 乙基丙烯酸酯 | 2.19x10^{12} | 46.0 | 0.88094 | 27.44 | 407.99 | \n| 乙烯 | 1.37×10^{12} | 50.8 | 0.02804 | 1.25 | 24.64 | \n| 甲酸甲酯 | 4.39×10^{11} | 44.7 | 0.39562 | 11.18 | 154.04 | \n| 乙硫醇 | 5.20×10^{5} | 14.7 | 58.86353 | 170.64 | 404.29 | \n| 正己烷 | 6.02x10^{8} | 34.2 | 0.36628 | 4.72 | 35.13 | \n| 甲烷 | 1.68×10^{11} | 52.1 | 0.00153 | 0.08 | 1.60 | \n| 氯甲烷 | 7.43 x10^{8} | 40.9 | 0.00708 | 0.15 | 1.66 | \n| 丙酮 | 1.45×10^{14} | 58.4 | 0.02658 | 2.09 | 64.38 | \n| 天然气 | 1.65x10^{12} | 49.3 | 0.08565 | 3.41 | 61.61 | \n| 丙烷 | 5.25x10^{19} | 85.2 | 0.00058 | 0.34 | 49.99 | \n| 丙烯 | 4.63×10⁸ | 34.2 | 0.28171 | 3.63 | 27.02 | \n| 甲苯 | 2.28×10^{13} | 56.5 | 0.01358 | 0.93 | 25.54 | \n| 三乙胺 | 8.10×10^{11} | 43.2 | 1.85139 | 46.78 | 590.11 | \n| 乙酸乙酯 | 2.54×10^{9} | 35.9 | 0.53822 | 7.88 | 64.77 | \n| 氯乙烯 | 3.57×10^{14} | 63.3 | 0.00313 | 0.36 | 14.58 |", "问:1 kcal=4.2kJ。"]
- ["问:冷凝温度估算?", "答:假设进入冷凝器的 VOCs气流是由所关心的 VOCs 达到饱和的空气组成。对于一给定的去除率,出口VOCs 的分压可由下式计算:p_{_{out}}=760\\times\\varphi_{_{in,v}}\\times10^{-6}\\times\\{(1-0.01\\eta)/[1-(\\eta\\times10^{-8}\\times\\varphi_{_{in,v}})]\\}\n式中:p_{out}——冷凝器压力恒定且处于大气压情况下出口气流中VOCs 的分压,mmHg:\nη——去除率,%;\nφ_{in,v}——进口气流中VOCs 的体积分数。\n在气液平衡条件下,VOCs的分压等于它在平衡温度下的蒸气压。因此,通 过确定达到气液相平衡的温度,便可得出冷凝温度T。\n根据所需冷凝温度,可选定冷凝剂的类型。\n冷凝器的热负荷:冷凝器的热负荷的定义是:为达到某一脱除水平而必须从 VOCs 气体中取出的热量。通过VOCs 的冷凝热、VOCs 及气体的显热变化计算 冷凝器的热负荷。\n被冷凝的VOCs的物质的量(△n) 计算如下(基于/1 min)\n被冷凝的VOCs 的物质的量△n= 入口气流中VOCs 的物质的量 nin-出口\n气流中VOCs 的物质的量 n_{out}:n_{\\mathrm{in}}=(\\begin{array}{c}q_{V}/22.4\\\\\\end{array})\\times1\\times\\varphi_{\\mathrm{in}}\\times10^{3};\\left.\\left.n_{_{\\mathrm{out}}}=\\left(\\begin{matrix}q_{\\nu}/22.4\\end{matrix}\\right.\\right)\\times10^3\\times1\\times\\left[\\begin{matrix}1-\\left(\\begin{matrix}\\varphi_{_{\\mathrm{in,v}}}\\times10^{-6}\\end{matrix}\\right.)\\end{matrix}\\right]\\left[\\begin{matrix}p_{_{\\mathrm{vapor}}}/\\left(\\begin{matrix}p-p_{_{\\mathrm{vapor}}}\\end{matrix}\\right)\\end{matrix}\\right]\\right.\n式中:q_v—— VOCs气体流量,m³/min;\np—— 气体的压力,mmHg;\nP_{vapor}——气流中VOCs 蒸气压,P_{vapor}=P_{out},mmHg。\n确定 VOCs的蒸发热(△H): 典型情况下,蒸发量是随温度而改变的。利用 柯克斯气压图所示的蒸气压-温度的数据,对蒸气压和温度进行回归则可确定\n△H。计算被冷凝的 VOCs 的焓(H_{con}) 的变化(基于1 min):H_{_{\\mathrm{con}}}=N_{_{m}}\\times1\\times\\left[\\Delta H+c_{_{\\rho}}\\left(T_{_{e}}-T_{_{\\mathrm{con}}}\\right)\\right];\n计算未被冷凝的VOCs 的焓(H_{con})变化(基于1min):H_{_\\text{uncon}} = N _ { _\\text{o, m}} \\times 1 \\times c _ { _ { p }}( T _ { _ { e }}-T_{_{\\mathrm{con}}});\n计算不能冷凝的蒸气(空气)的焓(H_{nocon}) 变化(基于1 min):\\left.H_{_{\\mathrm{nocon}}}=\\left[\\begin{array}{cc}(q_{V}/22.4)-N_{_{i},m}\\end{array}\\right.\\right]c_{_{\\mathrm{pair}}}(T_{_{e}}-T_{_{\\mathrm{con}}});\n式中:N_m——冷凝的 VOCs 的摩尔流量;\nN_{i,m}——进口气流中所含 VOCs 的摩尔流量;\nN_{o,m}— 出口气流中所含VOCs 的摩尔流量;\nT_e——出口气流温度;\nT_{con}—— 冷却温度;\nc_p——在 Te-Tcon温度范围内VOCs 的平均比热容;\nc_{pair}—— 在 Te-Tcon温度范围内空气的平均比热容。\n冷凝器的热负荷H__{load}:H_{\\mathrm{load}}=1.1\\times60\\times(H_{\\mathrm{con}}+H_{\\mathrm{uncon}}+H_{\\mathrm{nocon}});\n式中:1.1——安全因子。", "问:冷凝器尺寸:典型情况下,根据冷凝器系统总的热负荷和总的热传递系数来 估计它的尺寸大小,而总的热传递系数是根据气体流和冷凝剂各自的热传递系 数来估算的。对于气体流、冷却剂和拟采用的具体的管壳系统,可根据它们各自 的物理化学性质数据精确估算其各个系数。因为在这里不可能作如此详细的介 绍,所以用于总的热传递系数估算的值都是一种偏保守的估算值。"]
- ["问:汽缸总容积 V.与燃烧 室容积V 之比,称为压缩比ε的计算方法", "答:汽缸总容积 V.与燃烧 室容积V 之比,称为压缩比ε:\nε=V_a/V_c 。 ", "问:一般汽油机ε=6~10,而柴油机ε=16~24"]
- ["问:如何粗略算出燃烧生成 CO 的量", "答:假设供给每摩尔燃料的氧气量比完全燃烧所需氧气量少zmol, 则方程 式为:\\mathcal{C}_{x}\\mathcal{H}_{y}+\\left(x+\\frac y4-z\\right)\\mathcal{O}_2\\longrightarrow{}(x-2z)\\mathcal{CO}_2+\\left(\\frac y2\\right)\\mathcal{H}_2\\mathcal{O}+(2z)\\mathcal{CO}从空气中每供入1mol 的O₂, 会带入3.76mol 的N₂, 因此,燃烧产物的总物质的量为:n_{\\text{总}} = 3 . 76 ( x + \\frac { y }{ 4 }-z)+(x-2z)+\\frac{y}{2}+2z;CO 的摩尔分数为:y_{co}=\\frac{2z}{3.76(x+\\frac{y}{4}-z)+(x-2z)+\\frac{y}{2}+2z}", "问:根据该方程可以粗略算出燃烧生成 CO 的量,但是实际燃烧过程是个复杂 的动态过程,还应考虑化学动力学对平衡的影响。"]
- ["问:氧化、还原型催化转化器原理是什么", "答:氧化型催化转化器利用排气中残留的或二次空气供给的氧,使CO 和 HC 完 全氧化,其反应过程如下:CO+(1/2)O₂→CO₂;NO_x还原催化转化器利用排气中的CO 、HC和 H₂ 为还原剂来净化 NO_x可 能 的化学反应主要有七个:NO+CO→ 1/2N₂+CO₂;\n2NO+5CO+3H₂O→2NH₃+5CO₂;\nNO+H₂→ 1/2N₂+H₂O;\n2NO+5H₂→2NH₃+2H₂O;4NO+C_xH_y+(x+y/4-4)O₂→N₂+(y/2-3)H₂O+CO+(x-1)CO₂+2NH₃;\n2NO+CO→N₂O+CO₂;\n2NO+H₂→N₂O+H₂O;", "问:以上最后两个反应发生在200℃以下。 NO 还原反应 一 般在空燃比偏高的 条件下进行,并且通常与氧化型催化转化器串接起来使用"]
- ["答:| 工艺 | 系统类别 | 适用条件 | 运行特性 | 备注 | \n| :---: | :---: | :---: | :---: | :---: | \n| 生物洗涤塔 | 悬浮生长系统 | 气量小、浓度高、易溶、生物代谢速率较低的VOCs | 系统压力降较大、菌种易随连续相流失 | 对较难溶气体可采用鼓泡塔、多孔板式塔等气液接触时间长的吸收设备 | \n| 生物滴滤塔 | 附着生长系统 | 气量大、浓度低、有机负荷较高以及降解过程中产酸的VOCs | 处理能力大,工况易调节,不易堵塞,但操作要求较高,不适合处理入口浓度高和气量波动大的VOCs | 菌种易随流动相流失 | \n| 生物过滤塔 | 附着生长系统 | 气量大、浓度低的VOCs | 处理能力大,操作方便,工艺简单,能耗少,运行费用低,对混合型VOCs的去除率较高,具有较强的缓冲能力,无一次污染 | 菌种繁殖代谢快,不会随流动相流失,从而大大提高去除率 |"]
- ["问:任务一 给水排水工程基础"]
- ["问:任务二 给水管网规划布置"]
- ["问:任务一设计用水量 (Qa) 的计算"]
- ["问:任务二 给水系统的工作工况"]
- ["问:任务三管段设计流量计算"]
- ["问:任 务 五 树 状 管 网 水 力 计 算"]
- ["问:树状管网水力计算的第一个步骤是什么?", "答:树状管网水力计算的第一个步骤是按城镇管网布置图,绘制计算草图,对节点和管段顺序编号,并标明管段长度和节点地形标高。", "问:其他步骤?"]
- ["问:任务六环状管网计算"]
- ["问:任务八 给水管道附件及附属设施"]
- ["问:任务一排水系统体制的选择"]
- ["问:任务二 排水管道系统布置"]
- ["问:排水管网布置的第一个原则是什么?", "答:排水管网布置的第一个原则是“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布置排水管道,并对多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问:其他原则?"]
- ["问:任务一污水管道系统设计流量确定"]
- ["问:任务二 污水管段划分及设计流量计算"]
- ["问:任务三污水管道的水力计算"]
- ["问:任务四 污水管道系统设计计算及实例"]
- ["问:任务五排水管渠及附属构筑物"]
- ["问:任务一 雨水设计流量的计算"]
- ["问:什么是地面集水时间t₁?", "答:地面集水时间t₁是指雨水从汇水面积上最远点流到第1个雨水口a的地面雨水流行时间。", "问:t_1是某公式或图片里的?"]
- ["问:任务三雨水管渠的设计计算及实例"]
- ["问:任务四城市防洪设计"]
- ["问:任务一 合流制管渠系统特点及应用"]
- ["问:任务二合流制排水管渠系统的设计"]
- ["问:任务三 城市旧合流制管渠系统的改造"]
- ["问:任务一给排水管网的技术资料管理"]
- ["问:任务二 给水管网的日常管理"]
- ["问:SCADA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答:SCADA系统一般由中央监控系统、分中心和现场终端等组成。中央监控系统监测各分中心和净水厂设备,分中心监控各项参数并传送给中央监控系统,现场终端设在泵站等用于检测和执行指令。", "问:有没有全称?"]
- ["问:任务三 排水管网的日常管理"]
- ["问:任务一设计用水量 (Qa) 的计算"]
- ["问:任务二 给水系统的工作工况"]
- ["问:任务三管段设计流量计算"]
- ["问:任务六环状管网计算"]
- ["问:任务七输水管渠设计"]
- ["问:任务一污水管道系统设计流量确定"]
- ["问:任务二 污水管段划分及设计流量计算"]
- ["问:任务三污水管道的水力计算"]
- ["问:任务一 雨水设计流量的计算"]
- ["问:任务三雨水管渠的设计计算及实例"]
- ["问:任务四城市防洪设计"]
- ["问:任务二合流制排水管渠系统的设计"]
- ["问:任务三 排水管网的日常管理"]
- ["问:任务三污水管道的水力计算"]
- ["问:任务一 雨水设计流量的计算"]
- ["问:任务四城市防洪设计"]
- ["问:任务三 排水管网的日常管理"]
- ["答:整个给水区域(如城镇)的生活、生产、消防等多项用水,均以同一水压和水 质,用统一的管网系统供给各个用户。\n该系统适用于地形起伏不大、用户较为集中,且各用户对水质、水压要求相差 不大的城镇和工业企业的给水工程。如果个别用户对水质或水压有特殊要求,可自 统一给水管网取水再进行局部处理或加压后再供给使用。\n特点:系统简单,投资较少,管理方便。\n适用范围:适用在工业用水量占总水量比例小,地形平坦的地区。 按水源数目不同可为单水源给水系统和多水源给水系统(详见下图)。\n@jzx497.png@$"]
- ["问:任务二 给水系统的工作工况"]
- ["问:任务三管段设计流量计算"]
- ["问:任务六环状管网计算"]
- ["问:任务七输水管渠设计"]
- ["问:任务九管网设计成果整理"]
- ["问:任务一排水系统体制的选择"]
- ["问:任务二 排水管道系统布置"]
- ["问:任务一污水管道系统设计流量确定"]
- ["问:任务三污水管道的水力计算"]
- ["问:任务四 污水管道系统设计计算及实例"]
- ["问:任务五排水管渠及附属构筑物"]
- ["问:任务一 雨水设计流量的计算"]
- ["问:任务四城市防洪设计"]
- ["问:任务一 合流制管渠系统特点及应用"]
- ["问:任务二合流制排水管渠系统的设计"]
- ["问:任务二 给水管网的日常管理"]
- ["问:附录"]
- ["问:这些分析可以基于统计方法、图表展示和模型模拟等手段进行,有助于深入了解地表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问:图 "]
- ["问:什么是清洁生产,其目标是什么?", "答:清洁生产是通过改变原材料、改进生产工艺、更换产品和绿色服务等来减少或避免固体废物的产生。其目标是减少或消除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答:1.0"]
- ["问:各类发生源产生的主要固体废物", "答:固体废物来自人类活动很多环节,主要包括生产、生活、自然灾害、战争等过程的一 些环节。表中列出了各类发生源产生的主要固体废物,可见不同来源的固体废物性质也 不同。\n表中各类发生源产生的主要固体废物\n| 产生源 | 主要固体废物 | \n| :---: | :---: | \n| 矿业 | 矿石、尾矿、金属、废木、砖瓦、砂石等 | \n| 冶金、金属结构、交通、机械等工业 | 金属、渣、砂石、模型、芯、陶瓷、涂料、管道、绝热和绝缘材料、粘结剂、污垢、废木、塑料、橡胶、纸、各种建筑材料、烟尘等 | \n| 建筑材料工业 | 金属、水泥、黏土、陶瓷、石膏、石棉、砂、石、纸、纤维等 | \n| 食品加工业 | 肉、谷物、蔬菜、硬壳果、水果、烟草等 | \n| 石油化工工业 | 化学药剂、金属、塑料、橡胶、陶瓷、沥青、污泥油毡、石棉、涂料等 | \n| 电器、仪器仪表等工业 | 金属、玻璃、木、橡胶、陶瓷、化学药剂、研磨料、绝缘材料等 | \n| 纺织服装工业 | 布头、纤维、金属、橡胶、塑料等 | \n| 造纸、木材、印刷等工业 | 刨花、锯末、碎木、化学药剂、金属填料、塑料等 | \n| 居民生活 | 食物垃圾、纸、木、布、庭院植物修剪物、金属、玻璃、塑料、陶瓷、燃料灰渣、脏土、碎砖瓦、废器具、粪便、杂品等 | \n| 商业、机关 | 同上,另有管道、碎砌体、沥青、其他建筑材料,以及易爆、易燃、腐蚀性、放射性废物,废汽车、废电器、废器具等 | \n| 市政维护 | 脏土、碎砖瓦、树叶、死禽畜、金属、锅炉灰渣、污泥等 | \n| 农业 | 秸秆、蔬菜、水果、果树枝皮、糠籼、禽畜粪便、农药等 | \n| 核工业和放射性医疗单位 | 金属、含放射性废渣、粉尘、污泥、器具和建筑材料等 |", "问:补录"]
- ["问:环境影响潜值计算", "答:\\mathrm{EP}(j)=\\sum\\mathrm{EP}(j)_i+\\sum{\\mathcal Q}_i•\\mathrm{PF}(j)_i", "问:式中,EP(j)——产品或服务对第j 种环境影响潜力的贡献值;\nEP(j)— 第i 种排放物对第j 种潜在环境影响的贡献值;\nQ——第 i 种污染物的排放量;\nPF(j),—第 i种污染物对第j种环境影响潜力的当量因子。"]
- ["问:环境影响基准的计算", "答:\\mathrm{NR}(j)_{90}=\\frac{\\mathrm{EP}(j)_{90}}{\\mathrm{POP}_{90}}", "问:式中,NR(j)90——1990 年全球或地区人均环境影响潜值;\nEP(j)90——1990 年全球或地区总的环境影响潜值;\nPOP90——1990 年全球或者地区的人口数。"]
- ["问:经过加权的环境影响潜值如下", "答:\\mathrm{WEP}(j)\\mathrm{=}\\mathrm{WF}(j)\\bullet\\mathrm{NEP}(j)", "问:式中,WF(j)——第j 种环境影响的权重因子;\nNEP(j)——标准化前的第j种环境影响潜值;\nWEP(j)——标准化后的第 j种环境影响潜值"]
- ["问:权重确定计算公式如下:", "答:\\mathrm{WF}(j)_{90}=\\mathrm{EP}(j)_{90}\\frac{1}{\\mathrm{EP}(j)}_{2013}", "问:式中,EP(j)9o——1990 年全球或地区总的环境影响潜值;\nEP(j)₂013—2013 年全球或地区总的环境影响潜值。"]
- ["问:环境影响负荷 (EIL),计算公式如下(其单位为标准人当量):", "答:\\mathrm{EIL}=\\sum\\mathrm{WEP}(j)=\\sum\\frac{\\mathrm{EP}(j)_{90}}{\\mathrm{EP}(j)_{2013}}\\times\\frac{\\mathrm{EP}(j)}{\\mathrm{EP}(j)_{90}}=\\sum\\frac{\\Sigma Q(j)_{i}\\bullet\\mathrm{EF}(j)_{i}}{\\mathrm{ER}(j)_{2013}}", "问:式中,WEP(j)——加权后的环境影响潜值;\nEF(j):—第i种排放物质对第j种环境影响的当量因子;\nER(j)₂o₁3——2013年(目标年)的环境影响潜值基准;\nQ(j):—第 i种物质的排放量。"]
- ["问:垃圾转运量", "答:𝑄=𝛿𝑛𝑞/1000", "问:式中, Q——中转站的日转运量, t/d;\nn—— 服务区域的实际人数;\nq——服务区域居民垃圾人均日产量, kg/ (人 ·d), 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无当地 资料时,垃圾人均日产量可采用1.0~1.2 kg/ (人 ·d), 气化率低的地方取高 值,气化率高的地方取低值;\nδ——垃圾产量变化系数,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如无资料时,δ值可采用1.3~1.4。\n"]
- ["问:城市垃圾的总体积", "答:V_{\\mathrm{m}}=V_{\\mathrm{S}}+V_{\\mathrm{V}}", "问:城市垃圾的总体积 Vm 就等于包括水分在内的固体颗粒体积Vs与空隙体积 Vv之和"]
- ["问:压实比", "答:r=V_{\\mathrm{f}}/V_{\\mathrm{m}}", "问:V;表示压实后体积,r≤1,r 越小,说明压实效果越好"]
- ["问:压实倍数n", "答:n=V_{\\mathrm{m}}/V_{\\mathrm{f}}\\quad(n\\geqslant1)", "问:n 与 r 互为倒数,显然, n 越大,说明压实效果越好,工程上用n 更普遍"]
- ["问:破碎比 (i) ", "答:i=\\frac{D_{\\max}}{d_{\\max}}", "问:常采用废物破碎前的 最大粒度 (Dmax) 与破碎产物的最大粒度 (dmax) 之比来计算"]
- ["问:极限破碎比", "答:i=\\frac{D_{\\varphi}}{d_{\\epsilon p}}", "问:通常,根据最大物料直径来选择破碎机给料口的宽度b。 在科研和理论研究中常采用废物破碎前的平均粒度 (Dp) 与破碎产物的平均粒度 (dgp) 之比来计算"]
- ["问:真实破碎比", "答:i=i_{1},i_{2},i_{3},\\cdots,i_{n}", "问:较真实地反映废物的破碎程度。 一般破碎机的平均破 碎比为3~30。磨碎机的破碎比可达40~400 以上。城市垃圾每经过一次破碎机或磨碎机 称为一个破碎段。如果要求的破碎比不大,则一段破碎即可。但对有些城市垃圾的分选工 艺,如浮选、磁选等,因为要求入料的粒度很细,破碎比很大,所以往往根据实际需要将 几台破碎或磨碎机依次串联起来组成破碎流程。对城市垃圾进行多次(段)破碎,其总破 碎比等于各段破碎比(i,iz,…,in) 的乘积"]
- ["问:筛分效率", "答:J=\\frac{Q_{1}}{Q_{0}}\\times100\\%", "问:式中,J——筛分效率,%;\nQ——筛下产品的质量,kg;\nQo——城市垃圾原料中所含粒径小于筛孔尺寸的物料质量,kg。"]
- ["问:城市垃圾的含水量", "答:M=\\frac{W-W_{\\mathrm{d}}}{W}\\times100\\%", "问:式中, M——含水量,%;\nW——提供的样品的初始重量,kg;\nW₄——样品在105℃干化后的重量。"]
- ["问:堆肥配方的计算公式,\n单个原料计算公式", "答:W_{_{k}}=W\\times M\nW_{\\mathrm{d}}=W-W=W\\times(1-M)\nW_{\\mathbf{N}}=W_{\\mathbf{d}}\\times(\\mathbf{N\\%\\div100})\nW_C=W_d\\times(C\\%\\div100)=W_N\\times CN 比", "问:式 中 ,Wa、W、Wo——原 料 a 、b 、c 的总重量;\nM₂ 、M₀ 、Me—— 原 料a、b、c 的水分含量;\n%N、%Nb、%Ne——原 料 a、b、c 的氮含量(干重,%);\n%C、%C₀ 、%Ce—— 原料 a、b、c 的碳含量(干重,%)。"]
- ["问:混合物料 一 般计算公式", "答:\\mathbf{C}/\\mathbf{N}=\\frac{[^{0}/\\mathbf{C}_{a}\\times W_{a}\\times(1-M_{a})]+[^{0}/\\mathbf{C}_{b}\\times W_{b}\\times(1-M_{b})]+[^{0}/\\mathbf{C}_{c}\\times W_{c}\\times(1-M_{c})]+\\cdots}{[^{90}\\mathbf{N}_{a}\\times W_{a}\\times(1-M_{a})]+[^{9}/\\mathbf{N}_{b}\\times W_{b}\\times(1-M_{b})]+[^{9}/\\mathbf{N}_{c}\\times W_{c}\\times(1-M_{c})]+\\cdots}", "问:式 中 ,Wa、W、Wo——原 料 a 、b 、c 的总重量;\nM₂ 、M₀ 、Me—— 原 料a、b、c 的水分含量;\n%N、%Nb、%Ne——原 料 a、b、c 的氮含量(干重,%);\n%C、%C₀ 、%Ce—— 原料 a、b、c 的碳含量(干重,%)。"]
- ["问:浸出率", "答:\\mathrm{Rin}=(A_{\\mathrm{r}}/A_0)/[(F/M)t]", "问:式中:Rin——标准比表面样品有害物质的浸出率, g/(d-cm²);\nA₁——浸出时间内浸出有害物质的量, mg;\nAo——样品中含有有害物质的量, mg;\nF——样品暴露的表面积, cm²;\nM——样品质量, g\nt——浸出时间, d。"]
- ["问:增 容 比", "答:\\mathbf{Ci}=V_2{/V_1}", "问:式中:Ci——增容比;\nV₂— 固化体体积,m³;\nV₁——固化前有害废物的体积, m³。"]
- ["问:每年填埋的废物体积", "答:V=\\frac{365WP}{D}+C", "问:式中, V——年填埋的垃圾体积, m³;\nW— 垃圾的产率,kg/ (人·d);\nP——城市的人口数,人;\nD——填埋后废物的压实密度, kg/m³;\nC——覆土体积, m³。"]
- ["问:设已知填埋高度为H, 则每年所需土地面积为", "答:A=\\frac{V^{2}}{H}", "问:式中, A 每年需要的填埋面积, m²;\nH——填埋高度, m。"]
- ["问:渗滤液的产生量", "答:Q=\\frac{I\\times(C_{1}A_{1}+C_{2}A_{2}+C_{3}A_{3})}{1000}", "问:式中, Q——垃圾渗滤液平均产生量,m³/d;\nI——多年平均降雨量的最大月份降雨量的日平均值, mm/d;\nA₁——填埋场作业单元集水面积,m²;\nC₁— 作业单元浸出系数, m²/m³, 与填埋场、填埋方式、填埋时有关, 一般 C=0.2~ 0.8,即渗滤液产生量为降水量的30%~80%,当降雨量等于蒸发量时取0.5, 当降雨量小于蒸发量时取0.3,降雨量大于蒸发量时取0.8;\nA₂— 填埋场中间覆盖单元集水面积, m²;\nC₂——中间覆盖单元浸出系数,宜取0.6C₁\nA₃——填埋场终场覆盖单元集水面积,m²;\nC₃——终场覆盖单元浸出系数,宜≤0.1;\nA₁、A₂、Ag——分别为按照设计填埋顺序给出的不同填埋时期的数值,以此计算不 同填埋时期的渗滤液产生量,选择最大值作为渗滤液处理设施的设 计用渗滤液产生量。"]
- ["问:填埋气理论产量计算方法:化学计量法", "答:\\mathrm{C}_a\\mathrm{H}_b\\mathrm{O}_c\\mathrm{N}_d+[(4a-b-2c-3d)4]\\mathrm{H}_2\\mathrm{O}\\longrightarrow[(4a-b-2c-3d)/8]\\mathrm{CH}_4+[(4a-b-2c-3d)8]\\mathrm{CO}_2+d\\mathrm{NH}_3", "问:有机垃圾厌氧分解中,假设垃圾中的碳均为可降解有机碳,可生化降解的有机物用般的化学分子式CaHbOcNd表示,降解后完全转化为CH4和CO2;"]
- ["问:填埋气理论产量计算方法:化学需氧量法", "答:L_{0}=W(1-w)n_\\text{ 有机物}{ C _ { \\mathrm{COD}}}V_{\\mathrm{COD}}", "问:式中, Lo——填埋垃圾理论产气量;\nW——废物质量, kg;\nw——垃圾含水率(质量占比),%;\nn——垃圾的有机物含量(质量占比),%;\nCcop——单位质量垃圾的化学需氧量, kg/kg;\nVcop——单 位 COD相当的填埋气产量,kg。"]
- ["问:利用有机物可生物降解特性预测单位质量垃圾中的甲烷最高产量", "答:C_i=KP_i(1-M_i)V_iE_i\\\\\\\\C=\\sum C_i", "问:式中,C——单位质量垃圾中某种成分所产生的甲烷的质量体积, L/kg 湿垃圾;\nK——经验常数,单位质量的挥发性固体物质标准气体状态下所产生的甲烷体积, K=526.5 L/kg 挥发性固体物质;\nP——某种有机成分占单位质量垃圾的湿重,%;\nM——某种有机成分的含水率,%;\nV——某种有机成分的挥发性固体物含量(干态质量),%;\nE——某种有机成分的可生物降解物质的含量,%;\nC——单位质量垃圾所产生的CH₄ 最高产量,L/kg 湿垃圾。"]
- ["问:填埋气体产生速率估算:美国国家环保局于1998年提出的简单经验公式", "答:G=L_{0}R(\\mathrm{e}^{-kc}-\\mathrm{e}^{-kt})", "问:在填埋气体的回收利用过程中,产气速率是决定填埋气回收利用设施的建设规模和使 用年限的主要因素。影响填埋气体产生速率的因素很多,包括垃圾组分、垃圾含水率、垃 圾体内温度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影响甲烷生成菌株活性的因素。\n目前应用最多的是美国国家环保局于1998年提出的简单经验公式:式中, G——当年的产生量, m³/a;\nL₀——最大理论产气量, m²/t;\nR——垃圾填埋场的平均处理能力, t/a;\nc——垃圾填埋场使用年限, a;\nt——垃圾填埋场运行以来的时间, a;\nk——CH₄产生速率常数。"]
- ["问:生物质热解方程", "答:\\mathrm{C}_{n}\\mathrm{H}_{m}\\mathrm{O}_{p}(\\text{^^^^751f^^^^7269^^^^8d28})\\xrightarrow{\\text{热}}\\sum_{\\text{^^^^6db2^^^^4f53}}{ \\mathrm{C}_x}\\mathrm{H}_{y}\\mathrm{O}_{z}+\\sum_{气\\text{^^^^4f53}}{ \\mathrm{C}_a}\\mathrm{H}_{b}\\mathrm{O}_{c}+\\mathrm{H}_2\\mathrm{O}+\\mathrm{C}", "问:在整个热解过程中,主要进行 大分子裂解成小分子,直至形成较小的非冷凝性气体,以及碳、水、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气 体分子的反应。"]
- ["问:水力滞留期 (HRT) ", "答:$$\n\\mathrm{HRT}=\\frac{\\text{消化器的有效容积}(\\mathfrak{m}^3)}{\\text{每天进料量}(\\mathfrak{m}^3)}\\text{(d)}\n$$", "问:厌氧消化器的 HRT 是指一个消化器内的发酵液按体积计算 被全部置换所需要的时间,通常以天 (d) 或小时 (h) 为单位。"]
- ["问:投配率", "答:投配率(\\%)=\\frac{\\text{每天进料体积}(\\mathfrak{m}^3)}{\\text{消化器有效容积}(\\mathfrak{m}^3)}\\times100\\%", "问:连续投料运行的消 化器都可以根据 HRT 来确定投料量,在生产上习惯使用投配率一词,即每天进料体积占 消化器有效容积的百分数。"]
- ["问:消化器体积", "答:$$\n\\text{消化器体积}=\\frac{\\text{每天的污水量}(\\mathfrak{m}^3)\\times\\mathrm{HRT(d)}}{\\text{消化器有效容积占比}(\\%)}\n$$", "问:为防止发酵液产生的泡沫堵 塞导气管,所以常留10%的体积作为缓冲,因此,消化器有效容积只占消化器总体积的 90%。"]
- ["问:浸出率", "答:\\mathrm{Rin}=(A_{\\mathrm{r}}/A_{0})/[(F/M)t]", "问:浸出率是指固化体浸于水或其他溶液中时,其中的有毒(害)物质的浸出速度。\n式中:Rin——标准比表面样品有害物质的浸出率, g/(d-cm²);\nA₁——浸出时间内浸出有害物质的量, mg;\nAo——样品中含有有害物质的量, mg;\nF——样品暴露的表面积, cm²;\nM——样品质量, g\nt——浸出时间, d。"]
- ["问:采用酚二磺酸光度法测定硝酸盐氮,,有何注意事项?"]
- ["问:水的自然循环形式"]
|